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井站数字化改造已近四成
近年来,辽河油田坚持既要“建好”更要“用好”,突出实用原则加快数字化转型。2019年优选锦州采油厂、特油公司两家稠油生产单位开展试点,为稠油热采数字化转型探路;优先推进外围区块、环境敏感区物联网建设,为外围区效益上产、开展新型采油气管理区作业区建设打基础。在中国石油统一平台基础上,通过自主完善部分功能,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价值,其中通过将实时电流值的计算方法由瞬时值优化为周期值,采集的曲线图更加平缓、也更具参考性。
“当前,老油田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。”数字和信息化管理部主任李洪海说。辽河油田持续加大投入力度,将整体建设安排由5批次缩短为4批次,建立双周、月度例会机制,落实监督检查制度,把物联网建设与水淹区油井复产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,力争在2024年实现井站数字化全覆盖。
同时,辽河油田通过深化数据共享和智能应用,进一步拓展了物联网的应用效果。公司层面积极推动油气物联网系统与生产应急指挥系统有效衔接,在汛情研判处置、应对暴风雪天气等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。锦州采油厂通过利用人工智能视频识别技术,实现视频智能巡检,实时对盘根漏油、抽油机异常、非工作人员闯入等进行检测并及时报警,累计发现异常情况2300余次。特油公司通过打通物联网系统与班报系统、A2系统的数据通道,实现生产数据的一次采集、多处应用,基层员工手工录入工作量减少了42%。
辽河油田物联网建设既讲究实用性,也讲求经济性。注重从设计源头控投资,坚持“可用可不用的功能坚决不要”,普通稀油井原来设计要采集5项参数,数字与信息化管理部经过与生产部门深入对接,进一步优化套压、温度两个采集点位,单井节省投资1300元。物采环节通过实施“框架招标+带量招标+商务谈判”,累计节约投资600余万元。
本文转自:人民日报客户端
截至9月1日,中国石油辽河油田井站数字化改造已近四成,两家试点单位基本实现有效全覆盖。97座站场经改造后实现无人值守,助推管控效率大提升。
辽河油田将油气物联网建设与生产系统集约化管理、基层扁平化改革、新型采油作业区建设协同推进,有效助推了生产组织提效。以锦州采油厂为例,由于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油压、温度、电流等参数的全天候自动化采集,该厂率先启动新型采油作业区建设,打造无人值守站场55个,压减一线用工185人,“富余”人员通过内部转岗或外闯市场增效,推动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30%以上。